导语

龙非是一员儒将。

刚接触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他身上学者般的气息,儒雅、专业而严谨,然而了解之后才知道,他实际上有着非常丰富的法律职业经历和实务经验。

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他,曾经有着十三年的法官经历,后来又进入到公司任职法务部门负责人,之后又成为一名诉讼律师。

及至他说起自己的经历,我才感觉这一切都对上了号。


体验了法律人的

不同职业可能


职业经历足以在一个人的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龙非深知法律的力量,明白自己的每一个建议和决策都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而这也是他处世哲学的来源。


不管是司法审判,还是行业监管,抑或是争议解决,他在不同的职业和身份间转换,却从未忘记自己身为法律人的初心,不断地在新的环境中诠释着自己对于法律人这一角色的理解。



2005年,他硕士毕业进入北京法院并成长为一名法官。在法院期间,龙非主审并参与审理了众多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不少案件都是相关领域的全国"首案",期间还有机会在行业监管部门交流。


从法院离职后,龙非到一家中央企业担任法务部门负责人,后来又从公司辞职,加入北京己任律师事务所。不仅如此,龙非现在同时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实务导师,带着硕士研究生。


"除了高校学者这个身份之外,我体验了作为法律人的各种职业经历,这是一种幸运,也是非常宝贵的职业积累。"


看似轻而易举的背后

都是竭尽全力的付出


丰富的职业经历并没有让龙非觉得自己的积累已经用之不竭,恰恰相反,在他看来一个律师的"专业"并不是他已经知道了多少,而是他知道哪怕是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也永远都有不知道的问题。


"其实没有人什么都懂,所谓专业素养就是你必须对每一个问题都小心求证,哪怕是在最熟悉的领域也是如此,因为你知道任何的想当然都可能误导客户。"



无论是见客户,出庭,还是参加研讨,龙非每一次都会花大量时间做研究,不仅相关的法律问题,而且小到案件的具体证据,大到行业和政策背景,都要进行梳理和研究。


有一件涉案标的五千多万元的土地使用权纠纷案件,是因为当地规划调整而引发的争议,双方对于历时十几年的土地补助和补偿金性质以及归属产生了争议。龙非带领团队成员,不仅把涉案土地流转变更的过程精细到连坐标都进行了分析,还搜集了当地近三十年的相关规划政策并进行了梳理。


"案件的每一个事实细节、法律依据以及政策规定,甚至演变的过程,我们全都梳理得一清二楚,而且都是有根有据。开庭的时候我们几乎成了法官的助理,法官没搞明白的地方就直接问我们,而对方当事人就基本只能听我们讲,开完庭对方就撤诉了。"


在龙非看来,庭审中的游刃有余其实都来自于背后的汗流浃背。"都是下苦功夫换来的,所以我很赞同网上的一句话,'看似轻而易举的背后,都是竭尽全力的付出。' "


从事了律师行业,龙非对于专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律师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领域,这就要求律师需要在广阔的知识背景和精深的专业领域之间寻找平衡点。而且,律师是市场化的职业,除了法律专业之外,还需要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但是最终来讲,客户需要的还是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业服务,对律师任何专业能力的培养都不应当脱离这一主线。"


职业经历带给我的

是专业的思维方式


在说到自己以前的工作经历对于从事律师职业最大的帮助是什么时,龙非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可能大致能够判断法官会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龙非提到一个自己代理过的行政处罚案件,作为律师,他们帮助客户通过法律程序成功撤销了行政处罚决定。


客户被竞争对手举报,称其在投标过程中存在不正当行为,举报者提供了大量证据,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链。客户公司虽然认为对方的证据是片面的,但是因为自己没有留存证据的意识,一时也拿不出相反的证据来证明,客户陷入到了无法自证清白的困境当中。



"没有证据支持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法律程序里面讲的是证据,对方讲一个故事有证据,而你讲一个故事没有证据,形势就会非常不利。"


显然,执法机关基于对方的证据在内心中形成了一个故事,如果不从根本上去把这个故事推翻,而是仅仅围绕着处罚决定书上记载的违法事实去进行抗辩,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于是龙非建议客户把思路转变过来,不要去证明自己的这个故事是成立的,而是变成去证明对方的故事是不可能成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这个过程很像侦查,需要从对方的证据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发现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点,当最终把这些问题一一梳理出来之后,对方编造事实的真相就摆在面前了,而这是处罚决定所依据的底层故事。最终这个行政处罚决定被全部撤销。"


关于曾经的职业经历对于从事律师业务是否有帮助,龙非认为这是当然的,"我的经历给到我的,是我对于法官和执法机关的逻辑和思维的理解和认知,以及基于这种理解和认知可能更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去说服法官。很多案件随着发展和服务的深入,客户最终往往都会发现,相比那些玄而又玄的东西,真正起到决定性的还是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


律师就要随时做好

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为了写博士论文,我自学德语。"


龙非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期间,师从国内行政法大家杨建顺教授。杨建顺教授早年留学日本,其学术风格素以严谨著称。龙非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德国的法律制度,导师认为要研究域外的制度,必须要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于是龙非就开始自学德语。


"德语语法体系很复杂,很多语法规则在英语里面没有参照,刚开始自学的时候根本理解不了。"为了能够尽快地掌握专业文献,龙非就直接从法律文献开始读。刚开始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查完了还得分析整句话的含义,有时一句话能读上一个小时。


但慢慢地,从一句话一个小时,到一页一个小时,到整章地读、再到整本地读……龙非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够阅读专业的法律德语文献了。



"当时确实非常痛苦,感觉就像愚公移山。但是现在回头来看,这是一笔财富。就是你不会觉得对新的领域和学习新的知识感到畏惧,恰恰相反,探索新领域的过程会让你感到兴奋。"


这种迅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为龙非在不同的岗位和领域从事法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做法官的时候,龙非曾经审理过一件电磁领域的专利无效案件,专利的技术效果都是用数学函数进行表述。龙非就自己查找资料,一点点地搞懂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函数的含义。


"记得开庭的时候,对专利说明书中的一个函数连出庭的专利审查员都被我问住了。当然他也不是不懂,只是之前可能没注意。双方代理人都以为我是学理科的,其实我就是一个文科生。"龙非用一种自嘲的语气说道。


这种快速学习的能力也让龙非在从事律师工作时胸有成竹。龙非曾经为一家企业提供行业监管的咨询,虽然政府监管领域是龙非熟悉的赛道,但所谓"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的监管其实差别巨大。龙非马上开始学习,了解行业的发展历史,梳理相关监管规定,搜集之前的研究成果,分析主要问题和争议的原因。



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龙非已经对于这个领域的监管问题有了相当深入的理解。后来有一次代表客户去参加一个行业监管的座谈会,与会的都是这个行业的顶级专家,但是会后主办方甚至以为龙非是这个行业深耕多年的资深专家,不仅专门找到龙非单独进行讨论,还把他的观点专门整理成了参阅资料。


在龙非看来,无论是做实务还是做研究,很多底层方法和逻辑是相通的。"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习新知识,你必须精确地找到切入点,抓住问题的核心关键所在,而对于诉讼律师来说,这个其实也是解决争议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诉讼律师的专业标签

就是为客户解决争议


在法院审理证券类的案件,后来又在证券行业的公司做法务,很自然证券争议解决成为了龙非做律师的一个行业"标签"之一。但对于律师的行业标签,龙非却有自己的理解。龙非认为,对于诉讼律师来说,其实争议解决就是一个专业标签,并不一定要过于强调行业领域的划分。相比于非诉业务,行业划分对于诉讼业务而言差别并不明显。


"非诉业务通常需要长期在某个特定行业中的浸润、积累才能深入了解行业的全貌,而诉讼律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跨行业、跨领域,具备多元的观察视角,更需要的迅速对焦核心的能力、说服法官的技巧、基于专业的判断力和多元解决问题的视野。当然你需要去了解行业的基本背景,但解决争议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解决路径往往是相通的。"



在有的案件中,跨行业的参照更能够提供超出行业思维定式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一件涉及医疗行业的案件中,对方当事人对于一个规定故意采取望文生义解释试图误导法官,后来龙非结合行业背景和充分的资料准备进行阐释,向法官把问题解释清楚。


在很多涉及行业背景的争议中,这种脱离行业背景去误导法官,是诉讼中的惯常手段。作为诉讼律师,其实真正困难的并不是了解某个具体问题的行业背景,而是能否提前预判对方可能的诉讼套路,以及如何有效地去防范和有技巧地说服法官,这需要长期的诉讼经验积累和技巧的磨练。


"如果问我的专业标签是什么,我更愿意讲我是一位诉讼律师,我的任务就是要尽自己的专业所能,努力为各个行业的客户解决争议。"


律师就像一瓶陈酿的酒

历久弥香


律师行业差别巨大,极少部分律师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资源,而大部分律师,尤其是有些青年律师可能还需要为生活而挣扎。对于如何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龙非也有自己的理解。


法律这个职业需要专业,更需要经验,而无论是专业的培养,还是经验的积累,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虽然曾经的职业经历会让起步的过程相对容易一些,但进入到新的行业和领域,仍然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学习,新的能力需要培养。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长期主义',但当你必须面对很多现实的、当下的、外在的压力时,是否还能够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才真正考验定力。"


对于案件,龙非会进行挑选,对于自己不认可或者预期不好的案件,龙非都会坦承地告诉客户。龙非认为,律师服务不是单纯的兜售产品,其中还有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虽然单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确实会有损失,但如果不能坚守一些标准,可能好多年在业内树立的口碑,一夜之间就会倒掉。


"律师就好像一瓶陈酿的老酒,只有小心地维护酒窖的环境,这瓶酒才会历久弥香。"


(本文首发于“访律”公众号,作者:艾琳)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